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
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,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,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”“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,营造崇尚英雄、学习英雄、捍卫英雄、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”。作为鲜活有形的精神
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,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,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”“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,营造崇尚英雄、学习英雄、捍卫英雄、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”。作为鲜活有形的精神
今年,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和黄继光牺牲73周年。10月,在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四川中江,一系列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,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。
日前,天津音乐学院民族歌剧《同心结》剧组师生一行奔赴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——四川省中江县。全体师生冒雨前往黄继光纪念馆,举行了一场庄严肃穆的缅怀仪式,在英雄故里接受了一次深刻而难忘的精神洗礼。
活动中,工作人员讲述了志愿军战士的感人故事,并通过“为何参战”“如何守护和平”等问题引导孩子们理解“勇气”与“和平”的意义。在“巧手绘家国”环节,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,用戳针和彩线在画布上“绘”出心中英雄形象;在“我的作品,我的话”环节,他们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灵
为了引导幼儿初步认识中国抗美援朝时期的艰辛历程,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,近日,唐县第七幼儿园开展了“致敬抗美援朝 争做时代新人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。
75年前,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,奔赴朝鲜战场。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守卫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歌曲始终围绕”致敬黄继光”的核心,却不止于”缅怀”,更构建了”历史记忆-精神传承-当代担当”的完整脉络:
九月的北京,天安门广场上回荡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的铿锵脚步声。当新型导弹方阵在秋日阳光下闪烁着冷冽光芒,当空中梯队划破长空留下绚丽的航迹,这场展示国家实力的盛典,与一个月后登陆国庆档的《志愿军·浴血和平》,在时空交错中完成了
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(简称:中秋晚会)于10月6日晚8点面向全球播出,其中微纪录《守望》以黄继光后人的真实故事为主线,呈现了一个英雄家族七十余年来对“保家卫国”精神的坚守与传承。黄继光的侄子黄拥军、黄忠凯与侄孙女黄若希作为讲述人,揭开了《梨树下的
#历史书上一句话就是英雄的一生#【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上映:#课本里的英雄从未远去#!】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拍出了课本里的黄继光。影片今天上映,没有刻意的滤镜,却让那个只存在于文字描述中的21岁青年,带着四川贫农家庭的烟火气、母亲临别时的叮嘱与对英雄的向往,真
近期整顿明星和饭圈文化有多项具体举措:多部门强化协同治理,全国文旅系统召开会议落实综合治理责任 。中央网信办出台十项治理措施,包括取消明星个人榜单、优化作品排行规则、严管经纪公司与粉丝账号、清理互撕信息及违规群组、严禁诱导消费和未成年人应援集资、规范综艺投票等
我的启蒙老师名叫周元,是一位比较年长的女教师。记得开学前,她就来我家家访,了解我的生活自理能力,这对打消我的入学恐惧起了很大的作用。还记得她跟我说话轻声细语,让我觉得她就像个慈祥的奶奶。现在想想,全班五十多名学生,这一家一家的走访也是很大的工作量。
“站起来!说你呢!”班长的枪托在地上磕出闷响,“整个连都在收拾行装准备撤军,就你敢擅自离队——逃兵!”
初秋的沈阳,长空如洗。这座英雄的城市再次做好准备,接迎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。30位沉睡在异国他乡的英雄,今天即将回家。
初秋的沈阳,长空如洗。这座英雄的城市再次做好准备,接迎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。30位沉睡在异国他乡的英雄,今天即将回家。
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档案室里,留存有报道公祭三烈士的《沈阳日报》剪报。1953年2月24日20时20分,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、孙占元、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体运抵沈阳,沈阳人民以最高的礼仪迎灵、公祭、守灵、送灵、安葬,度过了感天动地的11个日夜。《沈阳日
“王大姐,您就是当年给黄继光整理遗体的王清珍?”颁奖大厅里,一位年轻记者压低声音发问。老人摘下老花镜,轻轻点头,算是回答。她的动作极慢,似乎怕惊动那些早已远去的呼啸炮火。
国家终于对娱乐圈出手了!几乎在一夜之间,各大城市的地铁广告被大面积撤换,以前随处可见的明星代言、粉丝应援广告突然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国防教育、爱国主题的宣传内容,电子大屏幕上,循环播放的变成了“国防动员、服务民生”的标语,更关键的是,这不是某个城市的个别现
去年清明节,有个爷爷在烈士陵园待了一整夜,他给每个烈士墓都擦了一遍,擦到自己老战友的墓时,手在墓碑上摸了又摸,说“你走的时候才20岁,现在我孙子都20岁了,他考上了大学,跟你当年一样,想当解放军”。旁边的人劝他“大爷,太晚了,回去吧”,他说“我再陪他们坐会儿,
“1952年十二月五日晚十点,’他们居然又顶住了?’蒋介石把电报重重放在案头。”侍从只听到瓷杯轻响,却不敢抬头。上甘岭硝烟已散,电报跨越了台湾海峡,也冲散了台北官邸里的最后一丝轻松。